一、专业简介电子信息材料是潍坊学院坚持服务国家战略、贴近地方需求、注重内涵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四新”专业建设为导向而设立的新专业,2025年面向全国招生。电子信息材料专业隶属于潍坊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该专业依托“半导体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与山东浪潮华光光电子有限公司联合建设)、山东省重点实验室-氮化镓材料与应用、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光纤传感与光电信息、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先进光电技术与应用、国家级“光电检测中心”(与潍坊市合作建设)、潍坊市新型能源转化材料及器件研发与应用重点实验室等教科研平台进行建设。专业注重学科前沿教育,围绕半导体电子材料与器件、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热电功能材料与器件、集成电路封装等领域的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和实践类课程展开教学,使学生全面掌握关于电子信息材料基础、器件原理、电路基础、集成电路制造工艺、芯片封装测试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专业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将通过专业实验室、创新实验室、校外实习及实训基地建设等方式,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知识积极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参加学科竞赛,切实培养其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能力。二、培养目标本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良好职业道德、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系统地掌握电子信息材料专业扎实的数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相应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掌握电子信息材料设计制备、光电材料及器件原理、热电材料及器件原理、半导体封装测试等各个环节的基本技能,能在相应领域从事新材料及器件研发设计、工程应用、生产与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三、主要课程 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材料科学基础、电子材料、量子物理、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件物理、现代材料分析方法、传感器原理与应用、光电材料与器件、热电材料与器件、现代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原理、微电子封装技术。四、专业师资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由博士学位教师构成,涵盖本专业相关的热电材料与器件、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光电材料与器件、材料性能计算以及基础电路等核心课程及方向,完全满足专业教学需要。表1 专业师资一览表姓名学位职称研究方向曹恩思博士教授气敏传感器陈婷婷博士讲师热电材料与器件陈文文博士讲师发光材料杜在发博士讲师光电材料与器件高娟娟博士副教授电磁超材料、电子技术韩锴博士教授半导体材料及器件黄宝歆博士教授电磁材料郝文涛博士副教授电介质材料、新能源材料刘霞博士教授光电材料与器件李秀圣博士副教授半导体材料及器件、电子技术李冲博士讲师有机光伏李娟博士讲师热电能源转换技术马兴娟博士讲师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马超博士讲师光纤传感田昕博士讲师MEMS传感器及半导体材料孙兵博士副教授热电材料、新能源电池孙礼博士副教授高介电陶瓷材料、铁氧体磁性材料孙传胤博士讲师纳米材料合成与应用徐攀攀博士讲师计算材料学王影博士讲师纳米材料合成与应用杨洪超博士副教授材料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元赛飞博士讲师计算材料学张钦伟博士副教授量子材料与器件、量子信息张建心博士副教授半导体材料与器件朱海玲博士讲师半导体、薄膜及陶瓷材料张帅博士讲师金属腐蚀与防护、热电材料张清清博士讲师有机发光材料
2025-07-02一、专业介绍物理学专业源远流长,自1971年设立物理教育专科起,经过数十年的积淀与发展,于2001年正式开始招收本科生。该专业依托坚实的学科基础,不仅培养了大批物理学领域的优秀人才,更在此基础上孵化出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等前沿专业。物理学专业凭借其卓越的教学质量和实践成果,于2013年获评山东省高校师范专业优势专业,2017年成为山东省首批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的核心支撑专业,并于2019年荣膺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目前,该专业拥有在校生280人,致力于培养具备扎实物理基础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二、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具备坚定思想政治立场、高尚道德情操、深厚教育情怀、扎实物理学基础、系统教育教学理论和良好教学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物理学师范专业人才。学生将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实验技能和教学方法,具备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具备创新精神和教育情怀,能够胜任中学物理教学工作。通过系统训练和实践锻炼,培养出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的优秀物理教师。三、主要课程高等数学A(一)、高等数学A(二)、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数学物理方法、理论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近代物理实验、物理学科教学论、心理学原理与应用、教育学原理与应用。四、专业特色物理学专业作为山东省一流本科示范专业,凭借其独特的专业特色和雄厚的师资力量,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广阔的发展平台。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全职专任教师27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3人,讲师9人。教师队伍中,96.3%的教师拥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充分保障了教学的高质量和科研的深度。同时,拥有硕士生导师10人,他们在学术领域具有深厚的造诣,为学生的学术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在教育教学方面,专业团队屡获殊荣,包括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2人,潍坊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等。这些荣誉的获得,不仅体现了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也为学生树立了榜样。科研方面,物理学专业成果丰硕。赵加强教授负责的“光电信息技术创新团队”和曹连振教授负责的“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技术团队”均入选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创新人才团队发展计划。这些团队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科研资源和机会。此外,曹连振教授入选潍坊市“鸢都学者”,孙兵副教授入选潍坊市“鸢都学者”青年专家,这些荣誉的获得进一步彰显了专业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物理学专业以其雄厚的师资力量、优质的教育资源和丰硕的科研成果,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学习平台,是追求物理学梦想的学子们的理想选择。五、就业去向物理学专业办学历史悠久,本科生培养质量高,享有卓越的学术声誉和广泛的社会认可。在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本专业成绩斐然。近五年来,学生在各类教学技能大赛、电子设计大赛、光电设计大赛、科技创新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竞赛中屡获殊荣,荣获省级以上奖励200多项,并成功申请发明专利17项。这些成就充分证明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升。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物理学专业也取得了显著成果。近年来,硕士录取率始终保持在40%以上,其中半数以上学生进入双一流高校深造,考研率始终位居学校前列。2022届物理学专业二班的考研率更是超过50%,展示了学生扎实的学术基础和优秀的学术潜力。此外,2019届物理学专业学生的攻读博士学位人数比率高达26%,进一步彰显了本专业在培养高层次人才方面的实力。经过近五十年的发展,物理学专业已为社会输送了3000余名合格毕业生,他们在社会各行各业中茁壮成长,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不乏中学校长、全国优秀教师、齐鲁教学名师、高等学校教授等教育系统的佼佼者,他们的成就充分证明了物理学专业培养的学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六、校友代表 刘兆东,潍坊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2005级物理学专业学生,现任吉林大学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及综合极端条件高压科学中心副主任。2012年于吉林大学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获硕士学位,2015年于日本爱媛大学获博士学位。其后赴德国拜罗伊特大学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21年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青年学者。研究方向:大腔体压机的超高压高温技术开发、地球深部科学和超硬材料的研究。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子系统建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成果多次发表在Nature,Nature Geosci.,Earth Planet. Sci. Lett.,Geophys. Res. Lett..等国际学术期刊。 王利近,潍坊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2005级物理学专业学生,现任安徽大学教授,省级人才计划入选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获得者。2015-2019年期间曾在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和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2019年8月到安徽大学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工作,同年底,通过绿色通道晋升为教授。目前的研究领域是计算软物质物理,主要通过计算模拟来探究非晶态物质特性及其形成机理,近几年主要关注于过冷液体的动力学和超稳定玻璃的振动特性等。目前以第一/通讯作者在Phys. Rev. Lett./Nat. Commun./Soft Matter/Scr. Mater./J. Chem. Phys.等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1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安徽省优秀人才项目和合肥市留学人员创新项目择优资助经费各1项。曾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其中包括1个重点项目和1个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 孟宪赫,潍坊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2008级物理学专业学生,现任中国计量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2019年在北京科技大学数理学院硕博连读取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并获北京科技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同年通过日本九州工业大学国际共同研究项目的支持进行交流访问。研究方向:先进电池材料、固体电解质的开发与应用,以及通过大科学装置进行计量测试和表征机理的相关研究。承担/参与了国防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浙江省领雁研发攻关计划项目及多项企业横向科研项目等。在 Adv. Funct. Mater.,J. Mater. Chem. A,Chem. Eng. J., J.Alloy. Compd.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5篇。 郑洪磊,潍坊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2008级物理学专业学生,现任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技术学院副教授。分别于2015年和2019年在中国海洋大学获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其后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从事博士后研究。2022年至今为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微波海面遥感机理、方法和应用相关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研究成果发表在IEEE TGRS, IEEE GRSL等国际学术期刊。
2024-07-04一、专业简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于2008年申办,原专业名称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2011年,学院设立光电子技术科学专业招生。2013年,教育部把多个相关专业合并调整为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属于工学门类电子信息类专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专业目前拥有山东省重点学科、山东省光纤传感与光电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多光子纠缠与操纵“十三五”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智能物联与大数据工程实验室、山东省高等学校优势学科人才团队-新型光电材料、山东省光电信息技术高等学校青年创新团队、潍坊市激光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等多个教学平台和团队。专业现有专职教师53人,其中45岁以下教师42人,教授5人,副教授19人,3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学科知识背景涉及物理学、光学、电子学、材料物理等,教师学科知识底蕴浓厚,专业素养系统全面。本专业既强调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设置光纤通信、光信息处理、光电子器件3个专业方向,与国内著名企业如赛宝工业技术研究院、山东博瑞光电有限公司、浪潮华光光电子有限公司和歌尔声学股份有限公司等共建实习、实训基地20余处,建有“半导体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半导体照明技术联合研发中心”等,为学生的学习实践以及就业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全面贯彻党的培养教育方针,坚持培养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需要,满足国家和地区光电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领域具有宽厚的理论基础、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实验技能,并在光电信息技术、光学工程、光通信及光信息处理等技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五年左右能达到工程师等中级技术职称任职条件,未来持续发展,逐步成长为所在单位业务骨干。三、主要课程电路分析、电磁场与电磁波、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工程光学及实验、激光原理与技术、光纤通信基础、量子物理、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光电传感器。四、专业特色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属于电子信息类专业,基本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工学学位,年计划招生40人。本专业既强调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设置光纤通信、光信息处理、光电子器件3个专业方向。专业建设有“十三五”山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多光子纠缠与操纵实验室、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与光电实验中心、山东省高等学校优势学科人才团队--新型材料电子对抗天线技术研究团队、山东省光电信息技术青年创新团队、潍坊市鸢都学者岗位、潍院学者岗位等多个教学科研平台。本专业仪器设备总值1000余万元,实验室面积3000余平米,可用于本科实验教学的光信息与光通信综合实验系统、光电技术创新平台、光纤技术参数测试实验系统等仪器设备671台(件),为学生的实习实践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五、就业去向光电产业是随着光电技术的兴起而形成的一门高新技术产业,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发展前景巨大。潍坊市作为环渤海光电产业聚集区,近年来光电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势头良好,形成了半导体照明、太阳能光伏两条产业链,涌现出了歌尔光电、中微光电、浪潮华光光电、宇骏新能源、埃伏光伏等400多家企业,实现总产值500多亿元, 形成了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尤其是在光电产业方面,以潍坊高新区为重点区域,在技术创新、拓展链条、企业建设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成为全国“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工程试点城市,获批建设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国家火炬潍坊光电特色产业基地。潍坊学院地处潍坊市高新区,是山东省最早设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校之一。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竞争力不断增强,近几年,超过30%的毕业生考取全国各高等院校或研究所的硕士研究生;选择就业的毕业生大都进入以歌尔光电、浪潮华光为代表的高新光电科技公司从事技术研发、新产品营销和科技管理等工作。六、校友代表 赵丽云,2011级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于2018年获得齐鲁工业大学光电信息材料专业硕士学位,于2022年获得北京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博士学位,于2023年就职于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光电工程国际化学院。她围绕新型低维半导体光学特性以及微纳激光开展了多项研究,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Nano Letters、ACS Nano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40余篇,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no Letters(2篇)、ACS Nano(2篇)、Nano Research、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等期刊发表SCI论文8篇。曾获得北京大学校二等奖学金、北京大学三好学生,2次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山东省优秀硕士论文、齐鲁工业大学优秀研究生等,主要参与或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等7项科研项目。 崔颂雅,2011级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本科期间多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三好学生”和“优秀毕业生”等。2016年考取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2018年硕博连读于电子科技大学物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2019年8月-2020年8月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前往新加坡国立大学工学院洪明辉教授团队联合培养,2021年1月-2022年4月在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徐凯臣、杨华勇院士团队联合培养。硕博期间发表国际期刊SCI论文10余篇、发明专利5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获得电子科技大学校奖学金等。2022年8月入职于浙大城市学院信电学院新近电磁技术团队,主要从事表面等离激元共振传感器的研究与应用、柔性可穿戴设备的设计与制备、激光绿色制造微纳结构等领域。 宋琛,2015级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本科期间曾获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学生、校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学生干部和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连续三年获得一等奖学金。2019年考取山东大学光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硕士期间曾在Optics & Laser Technology, Optical Materials, Optics Communications, Laser Physics Letters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4篇、授权发明专利2篇,参与国家重大专项课题1项,横向课题4项。曾连续两年获得山东大学一等学业奖学金及优秀研究生称号,并被评为山东大学2022年优秀毕业生。目前就职于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担任光学工程师一职。 董阳,2017级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本科期间发展为中国共产党员,曾多次获得潍坊学院奖学金、多次获得潍坊学院“三好学生”、潍坊学院“优秀共青团员”、“山东省优秀毕业生”、山东省大学生光电竞赛一等奖等。本科期间平均学分绩点:3.88,学习成绩始终位居专业前列。2021年考取中国海洋大学光学工程专业学术性硕士研究生,目前已在Applied Optics、Journal of Raman Spectroscopy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一项,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光学精密仪器的研制,获得中国海洋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
2024-07-04一、专业简介潍坊学院通信工程专业经教育部批准自2005年开始招生,为潍坊学院较早成立的本科专业之一。2011年,新增设了通信工程专业(物联网)并开始招生,实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2016年,为紧密对接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发展需求,通信工程专业(物联网)更名为通信工程专业(智能物联);2023年,为进一步凝练专业培养特色,通信工程专业(智能物联)更名为通信工程专业(移动智联),重点围绕移动互联网,培养具有行业背景的工程应用型人才。目前,通信工程专业(移动智联)为山东省企校共建专业。近20年来,通信工程专业始终坚守立德树人、育人为本的教育初心,坚持“强化应用,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秉持“校企合作,致力高素质技能培养”的办学特色,明确“服务地方,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目标,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并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着重培养学生在信息通信领域的软硬件协同设计、集成、应用与开发等核心技能。同时,我们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沟通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旨在培育出符合新一代信息通信产业建设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二、培养目标本专业致力于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需求,人格健全、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备扎实的数理基础知识,通晓现代通信技术、通信网络、信号处理等方面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和相关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够在信息通信领域,从事通信产品研制、开发、推广以及通信网络建设、运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也可选择攻读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领域的硕士研究生。三、主要课程本专业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C语言程序设计、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电磁场与电磁波、随机信号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与数字逻辑、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数字信号处理、现代信息网、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移动通信、光纤通信基础等;专业实践环节主要有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四、专业特色本专业是潍坊学院电子信息类硕士点重点建设专业,师资力量雄厚,70%以上的教师为“双师双能型”教师,教学与实践经验丰富。本专业办学条件优良,拥有山东省新型电磁材料研究所、山东省新型材料与电子天线对抗实验室、山东省光量子信息与调控特色实验室、山东省多光子纠缠与操纵实验室高校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光纤传感与光电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学实验中心等一系列教学科研平台;建有通信工程实验室、单片与微机原理实验室、模拟与数字电路实验室、图像处理与分析实验室、DSP实验室、LED封装实验室、高频电子技术实验室、电磁学实验室、光电信息技术及应用实验室、电子技术实训室等实验实训中心。已与上海智翔、北京华清远见、北大青鸟华光、青岛英谷、浪潮华光、鲁中电子、歌尔声学、共达电声等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信息、通信类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了较为稳固的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本专业现全面遵循新工科理念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致力于培育具备跨学科知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以满足新时代发展的多元化需求。五、就业去向本专业学生培养既凸显通信工程专业特色,又展现宽口径培养的多元性。专业学生在涉及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软件工程等多个相关领域均展现出卓越的升学和就业前景。历经十余年的积累与蓬勃发展,本专业毕业生已成为区域信息高端人才的主要来源,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领域,少数考取了公务员和事业编。每年约有20% 左右的优秀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考入北京邮电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南京邮电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更有部分优秀学子选择出国深造,继续拓宽学术视野。 六、校友风采孙成磊,2011级校友,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2011年9月~2015年6月,在潍坊学院通信工程专业攻读学士学位,2015年9月~2017年6月,在曲阜师范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攻读硕士学位,2017年6月毕业后,在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讲课程有计算机网络技术、C语言程序开发、嵌入式程序开发等。主要从事模式识别与图像处理、精准化农业等交叉领域的应用研究工作。先后获得山东省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指导学生获得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等十余项省级奖励。目前在马来西亚泰莱大学(QS284)攻读计算机博士学位。 王迪,2014级校友,宁夏大学智能工程与技术学院教师。2014年9月~2018年6月,在潍坊学院通信工程攻读学士学位,2018年9月~2020年6月,在宁夏大学攻读计算机技术硕士学位,2020年9月毕业后,留宁夏大学智能工程与技术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讲课程有机器学习导论、电路与电子技术等。目前主要从事目标检测、医学图像处理等交叉领域的应用研究工作。先后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模态智能医学影像诊断关键算法研究及其在肺癌上的应用等科研项目多项。曾获得2020年工业互联网APP大赛优秀指导老师、2019年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级银奖和铜奖、2017年第八届蓝桥杯大赛省赛三等奖、2017年山东省优秀本科毕业生、2016年山东省物联网创新应用大赛三等奖等奖励。 岳浩,2014级校友,2022年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获军事学硕士学位,曾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某研究所从事密码与隐私保护研究,现为北京隐算科技密码算法工程师,研究领域为信息安全、隐私计算、区块链,先后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获授权发明专利七项,另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项目、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多项。 毛立伟,2015级校友,2022年毕业于哈尔滨理工大学,获光学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曾在大珩量子协同调控创新中心从事量子光通信相关研究,读研期间发表光通信相关SCI二区学术论文一篇,并且多次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目前在Intel担任半导体芯片工艺工程师,从事半导体芯片的研究和制造工作。 唐鑫鑫,2015级校友,2015年9月~2019年6月,在潍坊学院通信工程专业攻读学士学位,2019年9月-2022年6月在贵州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攻读硕士学位,2022年7月-至今就职于中国移动贵州省公司DICT中心,工作主要职责为服务党政、教育、金融等政企行业,负责按照客户需求打造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与交付方案。 李清海,2015级校友。2015年9月~2019年6月,在潍坊学院通信工程专业攻读学士学位,2019年9月~2022年6月,在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进入中兴微电子从事视频编解码等工作,现为IC算法工程师。发表学术论文两篇,发明专利四项。 董浩杰,2015年校友,山东省宁津县公安局人民警察。2015年~2019年在潍坊学院攻读学士学位,现任山东省宁津县公安局一级警员。从警以来,不忘初心,坚守岗位,先后侦破各种刑事、行政案件,用实际行动践行“人民公安为人民”的根本宗旨,努力为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韩明志,2016级校友,山东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北京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领域为光学感知与精密测量、仪器设备、深度学习等。曾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固有相干的量子点间隧穿特性的精密测量研究”、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相干增强的微波电场精密测量研究”等项目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共同作者发表SCI论文3篇。2021/2022 年获山东省光电设计科技创新大赛二/一等奖,2023年获得优秀毕业生/研究生等奖励。
2024-07-04一、专业简介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始建于2006年,2012年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2013年列入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重点建设专业,2014年被列入山东省“特色名校”重点建设专业,2019年入选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年来,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始终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以质量求发展,持续打造专业优势和特色;始终坚持“强化应用,突出电子人才培养”办学定位、“开放融合,致力区域技术创新”办学特色和“服务地方,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办学目标,不断增强师资力量,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提高学生的电子实践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努力培养适应行业创新发展,能够创新产品设计、维护设备与制造、强化工程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的应用型人才。二、培养目标专业全面贯彻党的培养教育方针,满足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深厚人文底蕴、宽广国际视野、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掌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扎实的数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相应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和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可从事电子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中科学研究、产品设计、设备制造和维护的专门人才。三、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工程制图、普通物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现代半导体集成电路原理、电磁场与电磁波、电子材料、ARM体系结构与程序设计、DSP系统设计与创新实践等。四、专业特色本专业是山东省一流本科示范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师队伍中有潍坊市“鸢都学者”、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获得者、潍坊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以及学校“杰青”与“优博”人才称号的优秀教师。多年来,坚持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与山东浪潮华光光电子有限公司联合建设了“半导体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与潍坊市合作建设了国家级“光电检测中心”。加强专业实训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建设,并和相关企业联合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各类竞赛成绩优异。五、就业去向本专业学生就业面广,就业率高。毕业后可从事电子材料与元器件、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系统与技术、电路与系统、集成电路等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开发、制造以及技术管理等工作。毕业后也可以继续读研深造,历年毕业生被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重庆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国内985或211院校录取。六、校友代表 辛国军辛国军,2011届潍坊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现就职于歌尔股份有限公司,在职12年+,从一线技术员一路成长为总监,同时被公司聘为GPS领域专家和基础品质专家。工作期间多次获得公司嘉奖:“歌尔百杰”、“品质改善奖”、“数字化践行奖”等。 孟令龙孟令龙,2012届潍坊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2018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同年入职于山东科技大学,目前在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工作,硕士生导师,从事电路与系统、无线通信、天线理论与技术方面的研究,发表科研论文10多篇,多次被学生评为“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孙金祥 孙金祥,2013届潍坊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2022-今在北京邮电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主持军委科技委某专题项目1项、主持参与国家自然基金、联合基金3项,作为主研人员参与军委科技委项目2项,作为主研人员参与国家电网公司项目3项,作为主要获奖人之一获得2023年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发表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Optics and Laser Technology等期刊论文4篇。 蔺君蔺君,潍坊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2009级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现任莱西市日庄镇党委委员、纪委书记。长期从事纪检监察工作,多次借调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参与大要案查办,并获得上级表彰。
2024-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