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概况 本专业(方向)由潍坊学院和青岛英谷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办,面向春季高考学生招生。采用3+1培养模式,锻炼学生实际感知、操作设备的动手能力,强化知识运用和理解能力。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电子技术理论、通晓电子系统设计原理与设计方法,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外语、相应工程技术应用能力以及在本专业领域跟踪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能在信息通信、电子技术、智能控制、计算机与网络等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应用、维护、故障排除、基础开发和技术管理等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三、主要课程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C语言程序设计、大学IT、大学英语、大学物理、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通信电子线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信息论与编码技术、数字图象处理等;主要实践教学环节有专业认识实习、课程设计、专业课综合课程设计、专业工程综合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四、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等项目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近年来获得各类竞赛奖项50多项。五、学制与学位 本专业(方向)学制4年,修业年限为3-6年。 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习任务,达到毕业要求颁发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的规定与条件,经学校学位委员会审查通过,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六、就业方向 本专业方向毕业生主要在国民经济各行业的电子信息工程领域从事与移动互联网相关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学及管理等工作。七、学子风采倪桂庆,男,汉族,中共预备党员,2018级电子信息工程(春季)1班学习委员,2022年考入大理大学电子信息专业攻读研究生。所获荣誉:曾获潍坊学院一等奖学金,潍坊学院三好学生,潍坊学院优秀团员,审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一项,第十二届“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校级特等奖、省级铜奖,第十一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第八届山东省高校机器人大赛三等奖,第六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赛银奖,潍坊学院第四届电子硬件设计大赛一等奖等。感言:时光像是吃了催化剂一般飞速将我从2018带到了2022。那年夏天初次踏入校门还若昨日一般,满头大汗的我们提着行李箱匆匆地来到这里,遇见了一群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回顾自己的大学生活,感慨良多。如今,走在潍坊学院的校园里。看着学弟学妹们的成长,更多的是一种不舍,难以忘怀这里的人,更不会忘记这里的事,怀念曾经一起上课走过的樱花东路,曾经自习过后漫步的操场,曾经第一竞选学生会的紧张心情,曾经在八号楼备战考研的日子,即将告别我的大学时代,去往别的平台学习,纵使心中有千种不舍,也无济于事。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宿。而我也将—如既往,用最美的姿态去回报我的母校和家人。感谢我们曾有幸一起相聚在潍院,四年时光,我们都成为了更好的自己。感谢我的铺导员马俊原老师,感谢物电学院的所有老师,感谢18电信春的所有同学。愿我们都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愿我的母校明天会更好!
2024-07-05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和电子技术基础理论,掌握新型微电子器件和集成电路分析、设计、制造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本专业良好的实验技能,能在集成电路及相关领域从事科研、教学、科技开发、工程技术、生产管理与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二、专业特色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理工兼容、互补的专业,既强调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设置电子器件及集成电路设计技术和制造工艺与设备技术两个培养方向。每年计划招生40人,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1、专业背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是物理学、电子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学等多个学科和超净、超纯、超精细加工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微电子学是21世纪电子科学技术与信息科学技术的先导和基础,是发展现代高新技术和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主要研究半导体器件物理、功能电子材料、固体电子器件,超大规模集成电路(ULSI)的设计与制造技术、微机械电子系统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技术等。2、师资力量雄厚本专业有专任教师47人,其中45岁以下教师38人,教授5人,副教授12人,硕士生导师6人,33人具有博士学位,中青年教师居多,职称、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学院高度重视专业建设,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落实建设规划和配套政策,有计划、有重点的对主要专业课程教学师资进行充实。近几年,从国内重点高校和研究院所引起年轻博士10名,师资队伍结构转入良性循环状态,有力支撑了本专业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专业建设有“十三五”山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多光子纠缠与操纵实验室、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与光电实验中心、山东省高等学校优势学科人才团队--新型材料电子对抗天线技术研究团队、潍坊市鸢都学者岗位、潍院学者岗位等一系列教学科研平台等多个教学科研平台。3、教学条件完善教学仪器设备总投入资金430余万元,新增仪器460余台套,建设完善了电子技术、微电子封装技术、微电子实验、光电子、光信息、光电综合设计实验室。目前,本专业仪器设备总值933.6万元,实验室面积3600余平米,实验教学的仪器设备4000余台套。微电子封装实验室集成电路版图设计实训4、实习基地建设完备近几年,随着国家及山东省与潍坊市新旧动能转换,高新技术的电子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特别在微电子方面的加大投入,对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需求也逐年增多,特别是高层次、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相对短缺。因此,本专业进一步明确集成电路设计、制造的专业定位,充分发挥专业特色、利用地方产业优势和学校办学资源,紧跟国内外微电子技术和产业的发展趋势,加大学生系统应用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协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加强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与山东大学微电子学院、联华电子、浪潮华光、赛宝、北京信诺达等合作,互相交流合作,联合培养集成电路方面的知识,增强学生对集成电路设计、制造、测试方面的知识教育,以适应本专业的快速发展。5、科研水平突出本专业拥有高水平的青年教师科研队伍,研究方向包括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等多个方向,近年来承担国家级项目9项,省部级以上26项,可支配经费1000多万元。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APL、STOTEN、PHYSICS LETTERS B等共发表SCI或EI等收录论文100余篇,申请国家级发明专利9项。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4项,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多项。6、学生全面发展开设学科前沿课程、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加强实训中心建设,和相关企业联合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5余处。开设创业指导专题讲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物理创新大赛等学科竞赛,RSPT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近几年,各类竞赛成绩优异,在省内乃至全国同类院校中位于前列。三、专业核心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工程制图、普通物理Ⅰ、普通物理Ⅱ、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固体物理、量子物理、半导体物理、现代半导体集成电路原理、现代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原理、半导体器件物理。四、就业前景据《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7-2018)》统计分析显示,到2022年前后,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需求规模约72万人,截至到2017年底,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现有人才存量40万人左右,人才缺口32万人,年均人才需求数8万人,人才匮乏是目前瓶颈所在,为此,国家加快了高等学校微电子专业的建设步伐,包括批准建设了26所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想达到人才需求的要求。国家对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一直很强。目前已经批准了1200 亿元的国家集成电路扶持基金,用以支持集成电路的制造、设计、封装、测试和材料的发展,将集成电路的热度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得到了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好评,社会满意率100%。该专业在本省高校开始招生比较早,自招生以来考研率35%以上,其中2019届毕业生考研上线率63.8%,实际录取率44%,今年2021届毕业生考研录取率44%。五、学子风采1、吴晓媛,2017届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毕业生,2017年于青岛大学读研,次年于北京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做研修生,发表EI期刊论文《基于保角变换的微小电容标准建模与设计》,并被评为期刊优秀论文翻译为英文再次发表,参加23rd IMEKO TC4 International Symposium学术会议(计量类国级A类会议),发表EI会议论文《Design of Small Capacitance Standards Based on Analytical and Simulation》,现在华东师范大学微电子所攻读博士,方向为模拟集成电路。感言:潍院对我来说是梦开始的地方,物电学院则是梦实现的地方;记得物电学院老师们一次又一次的鼓励,让我在无数次怀疑自己的时候找到了那个一直藏在心里的梦想;记得2013级微电子班一起考研的自习室,大家晚上十点踏着月光回寝室真的很幸福。转眼几年已经过去,我好像觉得自己有一种壮大潍院物电的“使命感”,现在的我还在路上,希望未来的某一天我可以站的更高一点,告诉所有人,我们潍院物电的莘莘学子一直都在努力,从未停止。2、杜在发,2017届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2017年于北京工业大学读研,现于北京工业大学攻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Micro-LED及其显示方面的应用。感言:虽然离开物电学院几年,我还是深深眷恋着物电学院的一草一木,每当路过学院门口,我还是情不自禁得想进去转转。学院生活是我人生中的重要部分,在这里,我开始学会思考理想和未来,在这里,我遇到了一直给我鼓励、关怀与温情的良师益友,我的生命中带有着物电学院给我的印记,无论走到哪里,我会始终记得母校给我的教诲。3、王晓雪,2012级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2012级微电子科学与工程1班学习委员、副班长,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第十四届学生会副主席等学生干部职务。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秀、学生工作出色,各方面表现突出,坚持以优秀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勤奋努力,2016年考取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感言:一位好老师,胜过万卷书,感谢物电学院每位老师4年的教诲与付出;感谢物电学院给予成长的沃土和培养,祝愿物电学院更加美好
2024-07-05一、专业介绍物理学专业源远流长,自1971年设立物理教育专科起,经过数十年的积淀与发展,于2001年正式开始招收本科生。该专业依托坚实的学科基础,不仅培养了大批物理学领域的优秀人才,更在此基础上孵化出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等前沿专业。物理学专业凭借其卓越的教学质量和实践成果,于2013年获评山东省高校师范专业优势专业,2017年成为山东省首批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的核心支撑专业,并于2019年荣膺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目前,该专业拥有在校生280人,致力于培养具备扎实物理基础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二、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具备坚定思想政治立场、高尚道德情操、深厚教育情怀、扎实物理学基础、系统教育教学理论和良好教学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物理学师范专业人才。学生将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实验技能和教学方法,具备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具备创新精神和教育情怀,能够胜任中学物理教学工作。通过系统训练和实践锻炼,培养出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的优秀物理教师。三、主要课程高等数学A(一)、高等数学A(二)、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数学物理方法、理论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近代物理实验、物理学科教学论、心理学原理与应用、教育学原理与应用。四、专业特色物理学专业作为山东省一流本科示范专业,凭借其独特的专业特色和雄厚的师资力量,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广阔的发展平台。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全职专任教师27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3人,讲师9人。教师队伍中,96.3%的教师拥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充分保障了教学的高质量和科研的深度。同时,拥有硕士生导师10人,他们在学术领域具有深厚的造诣,为学生的学术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在教育教学方面,专业团队屡获殊荣,包括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2人,潍坊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等。这些荣誉的获得,不仅体现了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也为学生树立了榜样。科研方面,物理学专业成果丰硕。赵加强教授负责的“光电信息技术创新团队”和曹连振教授负责的“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技术团队”均入选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创新人才团队发展计划。这些团队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科研资源和机会。此外,曹连振教授入选潍坊市“鸢都学者”,孙兵副教授入选潍坊市“鸢都学者”青年专家,这些荣誉的获得进一步彰显了专业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物理学专业以其雄厚的师资力量、优质的教育资源和丰硕的科研成果,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学习平台,是追求物理学梦想的学子们的理想选择。五、就业去向 物理学专业办学历史悠久,本科生培养质量高,享有卓越的学术声誉和广泛的社会认可。在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本专业成绩斐然。近五年来,学生在各类教学技能大赛、电子设计大赛、光电设计大赛、科技创新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竞赛中屡获殊荣,荣获省级以上奖励200多项,并成功申请发明专利17项。这些成就充分证明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升。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物理学专业也取得了显著成果。近年来,硕士录取率始终保持在40%以上,其中半数以上学生进入双一流高校深造,考研率始终位居学校前列。2022届物理学专业二班的考研率更是超过50%,展示了学生扎实的学术基础和优秀的学术潜力。此外,2019届物理学专业学生的攻读博士学位人数比率高达26%,进一步彰显了本专业在培养高层次人才方面的实力。经过近五十年的发展,物理学专业已为社会输送了3000余名合格毕业生,他们在社会各行各业中茁壮成长,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不乏中学校长、全国优秀教师、齐鲁教学名师、高等学校教授等教育系统的佼佼者,他们的成就充分证明了物理学专业培养的学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六、校友代表 刘兆东,潍坊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2005级物理学专业学生,现任吉林大学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及综合极端条件高压科学中心副主任。2012年于吉林大学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获硕士学位,2015年于日本爱媛大学获博士学位。其后赴德国拜罗伊特大学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21年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青年学者。研究方向:大腔体压机的超高压高温技术开发、地球深部科学和超硬材料的研究。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子系统建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成果多次发表在Nature,Nature Geosci.,Earth Planet. Sci. Lett.,Geophys. Res. Lett..等国际学术期刊。 王利近,潍坊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2005级物理学专业学生,现任安徽大学教授,省级人才计划入选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获得者。2015-2019年期间曾在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和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2019年8月到安徽大学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工作,同年底,通过绿色通道晋升为教授。目前的研究领域是计算软物质物理,主要通过计算模拟来探究非晶态物质特性及其形成机理,近几年主要关注于过冷液体的动力学和超稳定玻璃的振动特性等。目前以第一/通讯作者在Phys. Rev. Lett./Nat. Commun./Soft Matter/Scr. Mater./J. Chem. Phys.等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1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安徽省优秀人才项目和合肥市留学人员创新项目择优资助经费各1项。曾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其中包括1个重点项目和1个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孟宪赫,潍坊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2008级物理学专业学生,现任中国计量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2019年在北京科技大学数理学院硕博连读取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并获北京科技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同年通过日本九州工业大学国际共同研究项目的支持进行交流访问。研究方向:先进电池材料、固体电解质的开发与应用,以及通过大科学装置进行计量测试和表征机理的相关研究。承担/参与了国防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浙江省领雁研发攻关计划项目及多项企业横向科研项目等。在 Adv. Funct. Mater.,J. Mater. Chem. A,Chem. Eng. J., J.Alloy. Compd.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5篇。郑洪磊,潍坊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2008级物理学专业学生,现任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技术学院副教授。分别于2015年和2019年在中国海洋大学获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其后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从事博士后研究。2022年至今为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微波海面遥感机理、方法和应用相关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研究成果发表在IEEE TGRS, IEEE GRSL等国际学术期刊。
2024-07-03一、专业简介潍坊学院通信工程专业经教育部批准自2005年开始招生,为潍坊学院较早成立的本科专业之一。2011年,新增设了通信工程专业(物联网)并开始招生,实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2016年,为紧密对接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发展需求,通信工程专业(物联网)更名为通信工程专业(智能物联);2023年,为进一步凝练专业培养特色,通信工程专业(智能物联)更名为通信工程专业(移动智联),重点围绕移动互联网,培养具有行业背景的工程应用型人才。目前,通信工程专业(移动智联)为山东省企校共建专业。近20年来,通信工程专业始终坚守立德树人、育人为本的教育初心,坚持“强化应用,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秉持“校企合作,致力高素质技能培养”的办学特色,明确“服务地方,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目标,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并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着重培养学生在信息通信领域的软硬件协同设计、集成、应用与开发等核心技能。同时,我们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沟通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旨在培育出符合新一代信息通信产业建设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二、培养目标本专业致力于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需求,人格健全、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备扎实的数理基础知识,通晓现代通信技术、通信网络、信号处理等方面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和相关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够在信息通信领域,从事通信产品研制、开发、推广以及通信网络建设、运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也可选择攻读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领域的硕士研究生。三、主要课程本专业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C语言程序设计、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电磁场与电磁波、随机信号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与数字逻辑、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数字信号处理、现代信息网、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移动通信、光纤通信基础等;专业实践环节主要有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四、专业特色本专业是潍坊学院电子信息类硕士点重点建设专业,师资力量雄厚,70%以上的教师为“双师双能型”教师,教学与实践经验丰富。本专业办学条件优良,拥有山东省新型电磁材料研究所、山东省新型材料与电子天线对抗实验室、山东省光量子信息与调控特色实验室、山东省多光子纠缠与操纵实验室高校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光纤传感与光电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学实验中心等一系列教学科研平台;建有通信工程实验室、单片与微机原理实验室、模拟与数字电路实验室、图像处理与分析实验室、DSP实验室、LED封装实验室、高频电子技术实验室、电磁学实验室、光电信息技术及应用实验室、电子技术实训室等实验实训中心。已与上海智翔、北京华清远见、北大青鸟华光、青岛英谷、浪潮华光、鲁中电子、歌尔声学、共达电声等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信息、通信类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了较为稳固的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本专业现全面遵循新工科理念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致力于培育具备跨学科知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以满足新时代发展的多元化需求。五、就业去向本专业学生培养既凸显通信工程专业特色,又展现宽口径培养的多元性。专业学生在涉及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软件工程等多个相关领域均展现出卓越的升学和就业前景。历经十余年的积累与蓬勃发展,本专业毕业生已成为区域信息高端人才的主要来源,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领域,少数考取了公务员和事业编。每年约有 20% 左右的优秀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考入北京邮电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南京邮电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更有部分优秀学子选择出国深造,继续拓宽学术视野。六、校友风采孙成磊,2011级校友,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2011年9月~2015年6月,在潍坊学院通信工程专业攻读学士学位,2015年9月~2017年6月,在曲阜师范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攻读硕士学位,2017年6月毕业后,在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讲课程有计算机网络技术、C语言程序开发、嵌入式程序开发等。主要从事模式识别与图像处理、精准化农业等交叉领域的应用研究工作。先后获得山东省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指导学生获得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等十余项省级奖励。目前在马来西亚泰莱大学(QS284)攻读计算机博士学位王迪,2014级校友,宁夏大学智能工程与技术学院教师。2014年9月~2018年6月,在潍坊学院通信工程攻读学士学位,2018年9月~2020年6月,在宁夏大学攻读计算机技术硕士学位,2020年9月毕业后,留宁夏大学智能工程与技术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讲课程有机器学习导论、电路与电子技术等。目前主要从事目标检测、医学图像处理等交叉领域的应用研究工作。先后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模态智能医学影像诊断关键算法研究及其在肺癌上的应用等科研项目多项。曾获得2020年工业互联网APP大赛优秀指导老师、2019年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级银奖和铜奖、2017年第八届蓝桥杯大赛省赛三等奖、2017年山东省优秀本科毕业生、2016年山东省物联网创新应用大赛三等奖等奖励。岳浩,2014级校友,2022年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获军事学硕士学位,曾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某研究所从事密码与隐私保护研究,现为北京隐算科技密码算法工程师,研究领域为信息安全、隐私计算、区块链,先后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获授权发明专利七项,另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项目、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多项。毛立伟,2015级校友,2022年毕业于哈尔滨理工大学,获光学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曾在大珩量子协同调控创新中心从事量子光通信相关研究,读研期间发表光通信相关SCI二区学术论文一篇,并且多次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目前在Intel担任半导体芯片工艺工程师,从事半导体芯片的研究和制造工作。唐鑫鑫,2015级校友,2015年9月~2019年6月,在潍坊学院通信工程专业攻读学士学位,2019年9月-2022年6月在贵州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攻读硕士学位,2022年7月-至今就职于中国移动贵州省公司DICT中心,工作主要职责为服务党政、教育、金融等政企行业,负责按照客户需求打造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与交付方案。李清海,2015级校友。2015年9月~2019年6月,在潍坊学院通信工程专业攻读学士学位,2019年9月~2022年6月,在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进入中兴微电子从事视频编解码等工作,现为IC算法工程师。发表学术论文两篇,发明专利四项。董浩杰,2015年校友,山东省宁津县公安局人民警察。2015年~2019年在潍坊学院攻读学士学位,现任山东省宁津县公安局一级警员。从警以来,不忘初心,坚守岗位,先后侦破各种刑事、行政案件,用实际行动践行“人民公安为人民”的根本宗旨,努力为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韩明志,2016级校友,山东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北京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领域为光学感知与精密测量、仪器设备、深度学习等。曾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固有相干的量子点间隧穿特性的精密测量研究”、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相干增强的微波电场精密测量研究”等项目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共同作者发表SCI论文3篇。2021/2022 年获山东省光电设计科技创新大赛二/一等奖,2023年获得优秀毕业生/研究生等奖励。
2024-07-03一、专业简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于2008年申办,原专业名称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2011年,学院设立光电子技术科学专业招生。2013年,教育部把多个相关专业合并调整为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属于工学门类电子信息类专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专业目前拥有山东省重点学科、山东省光纤传感与光电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多光子纠缠与操纵“十三五”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智能物联与大数据工程实验室、山东省高等学校优势学科人才团队-新型光电材料、山东省光电信息技术高等学校青年创新团队、潍坊市激光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等多个教学科研平台和团队。专业现有专职教师53人,其中45岁以下教师42人,教授5人,副教授19人,3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学科知识背景涉及物理学、光学、电子学、材料物理等,教师学科知识底蕴浓厚,专业素养系统全面。本专业既强调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设置光纤通信、光信息处理、光电子器件3个专业方向,与国内著名企业如赛宝工业技术研究院、山东博瑞光电有限公司、浪潮华光光电子有限公司和歌尔声学股份有限公司等共建实习、实训基地20余处,建有“半导体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半导体照明技术联合研发中心”等,为学生的学习实践以及就业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全面贯彻党的培养教育方针,坚持培养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需要,满足国家和地区光电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领域具有宽厚的理论基础、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实验技能,并在光电信息技术、光学工程、光通信及光信息处理等技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五年左右能达到工程师等中级技术职称任职条件,未来持续发展,逐步成长为所在单位业务骨干。三、主要课程电路分析、电磁场与电磁波、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工程光学及实验、激光原理与技术、光纤通信基础、量子物理、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光电传感器。四、专业特色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属于电子信息类专业,基本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工学学位,年计划招生40人。本专业既强调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设置光纤通信、光信息处理、光电子器件3个专业方向。专业建设有“十三五”山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多光子纠缠与操纵实验室、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与光电实验中心、山东省高等学校优势学科人才团队--新型材料电子对抗天线技术研究团队、山东省光电信息技术青年创新团队、潍坊市鸢都学者岗位、潍院学者岗位等多个教学科研平台。本专业仪器设备总值1000余万元,实验室面积3000余平米,可用于本科实验教学的光信息与光通信综合实验系统、光电技术创新平台、光纤技术参数测试实验系统等仪器设备671台(件),为学生的实习实践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五、就业去向光电产业是随着光电技术的兴起而形成的一门高新技术产业,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发展前景巨大。潍坊市作为环渤海光电产业聚集区,近年来光电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势头良好,形成了半导体照明、太阳能光伏两条产业链,涌现出了歌尔光电、中微光电、浪潮华光光电、宇骏新能源、埃伏光伏等400多家企业,实现总产值500多亿元, 形成了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尤其是在光电产业方面,以潍坊高新区为重点区域,在技术创新、拓展链条、企业建设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成为全国“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工程试点城市,获批建设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国家火炬潍坊光电特色产业基地。潍坊学院地处潍坊市高新区,是山东省最早设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校之一。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竞争力不断增强,近几年,超过30%的毕业生考取全国各高等院校或研究所的硕士研究生;选择就业的毕业生大都进入以歌尔光电、浪潮华光为代表的高新光电科技公司从事技术研发、新产品营销和科技管理等工作。六、校友代表赵丽云,2011级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于2018年获得齐鲁工业大学光电信息材料专业硕士学位,于2022年获得北京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博士学位,于2023年就职于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光电工程国际化学院。她围绕新型低维半导体光学特性以及微纳激光开展了多项研究,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Nano Letters、ACS Nano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40余篇,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no Letters(2篇)、ACS Nano(2篇)、Nano Research、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等期刊发表SCI论文8篇。曾获得北京大学校二等奖学金、北京大学三好学生,2次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山东省优秀硕士论文、齐鲁工业大学优秀研究生等,主要参与或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等7项科研项目。崔颂雅,2011级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本科期间多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三好学生”和“优秀毕业生”等。2016年考取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2018年硕博连读于电子科技大学物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2019年8月-2020年8月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前往新加坡国立大学工学院洪明辉教授团队联合培养,2021年1月-2022年4月在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徐凯臣、杨华勇院士团队联合培养。硕博期间发表国际期刊SCI论文10余篇、发明专利5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获得电子科技大学校奖学金等。2022年8月入职于浙大城市学院信电学院新近电磁技术团队,主要从事表面等离激元共振传感器的研究与应用、柔性可穿戴设备的设计与制备、激光绿色制造微纳结构等领域。宋琛,2015级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本科期间曾获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学生、校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学生干部和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连续三年获得一等奖学金。2019年考取山东大学光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硕士期间曾在Optics & Laser Technology, Optical Materials, Optics Communications, Laser Physics Letters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4篇、授权发明专利2篇,参与国家重大专项课题1项,横向课题4项。曾连续两年获得山东大学一等学业奖学金及优秀研究生称号,并被评为山东大学2022年优秀毕业生。目前就职于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担任光学工程师一职。董阳,2017级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本科期间发展为中国共产党员,曾多次获得潍坊学院奖学金、多次获得潍坊学院“三好学生”、潍坊学院“优秀共青团员”、“山东省优秀毕业生”、山东省大学生光电竞赛一等奖等。本科期间平均学分绩点:3.88,学习成绩始终位居专业前列。2021年考取中国海洋大学光学工程专业学术性硕士研究生,目前已在Applied Optics、Journal of Raman Spectroscopy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一项,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光学精密仪器的研制,获得中国海洋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
2024-07-03一、专业简介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始建于2006年,2012年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2013年列入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重点建设专业,2014年被列入山东省“特色名校”重点建设专业,2019年入选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年来,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始终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以质量求发展,持续打造专业优势和特色;始终坚持“强化应用,突出电子人才培养”办学定位、“开放融合,致力区域技术创新”办学特色和“服务地方,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办学目标,不断增强师资力量,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提高学生的电子实践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努力培养适应行业创新发展,能够创新产品设计、维护设备与制造、强化工程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的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目标专业全面贯彻党的培养教育方针,满足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深厚人文底蕴、宽广国际视野、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掌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扎实的数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相应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和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可从事电子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中科学研究、产品设计、设备制造和维护的专门人才。 三、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工程制图、普通物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现代半导体集成电路原理、电磁场与电磁波、电子材料、ARM体系结构与程序设计、DSP系统设计与创新实践等。 四、专业特色本专业是山东省一流本科示范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师队伍中有潍坊市“鸢都学者”、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获得者、潍坊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以及学校“杰青”与“优博”人才称号的优秀教师。多年来,坚持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与山东浪潮华光光电子有限公司联合建设了“半导体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与潍坊市合作建设了国家级“光电检测中心”。加强专业实训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建设,并和相关企业联合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各类竞赛成绩优异。 五、就业去向本专业学生就业面广,就业率高。毕业后可从事电子材料与元器件、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系统与技术、电路与系统、集成电路等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开发、制造以及技术管理等工作。毕业后也可以继续读研深造,历年毕业生被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重庆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国内985或211院校录取。 六、校友代表辛国军辛国军,2011届潍坊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现就职于歌尔股份有限公司,在职12年+,从一线技术员一路成长为总监,同时被公司聘为GPS领域专家和基础品质专家。工作期间多次获得公司嘉奖:“歌尔百杰”、“品质改善奖”、“数字化践行奖”等。孟令龙孟令龙,2012届潍坊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2018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同年入职于山东科技大学,目前在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工作,硕士生导师,从事电路与系统、无线通信、天线理论与技术方面的研究,发表科研论文10多篇,多次被学生评为“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孙金祥孙金祥,2013届潍坊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2022-今在北京邮电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主持军委科技委某专题项目1项、主持参与国家自然基金、联合基金3项,作为主研人员参与军委科技委项目2项,作为主研人员参与国家电网公司项目3项,作为主要获奖人之一获得2023年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发表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Optics and Laser Technology等期刊论文4篇。蔺君蔺君,潍坊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2009级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现任莱西市日庄镇党委委员、纪委书记。长期从事纪检监察工作,多次借调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参与大要案查办,并获得上级表彰。
2024-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