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量子科技与应用山东省高等学校未来产业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研究中心)于2024年9月由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审批认定。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由潍坊市“鸢都学者”曹连振教授担任。工程研究中心主要依托潍坊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学院现有山东省光纤传感与光电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光量子信息与调控高校特色实验室等省级平台以及山东省“光电信息技术”青创团队、山东省“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技术”青创团队和山东省“量子物态科学与技术”青创科技计划团队等五个省级人才与创新团队。工程研究中心现有固定研发人员61人和管理人员3人,其中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人、潍坊市鸢都产业领军人才1人、潍坊市“鸢都学者”2人、潍坊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面积4200平方米,现有仪器设备6600余台套,仪器设备价值5700余万元。拥有飞秒激光系统、八比特光子纠缠源、十二比特光子纠缠源、X射线衍射仪、场发射扫描电镜、稳态-瞬态荧光光谱仪、真空磁控溅射退火仪、电动微米平移台、单光子探测器系统等大型仪器设备。工程研究中心在光量子信息实验与应用领域特色鲜明、技术水平领先。近年来,工程研究中心所依托学院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1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9项;取得各类专利、鉴定成果30多项;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奖1项;承担企业委托横向课题70多项,到账经费6100余万元,成果转化20余项,产生经济效益4000余万元。工程研究中心与与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山东量子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山东国迅量子芯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本着“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全力合作。工程研究中心面向国际学术前沿、紧跟量子学科发展,实现多光子纠缠与调控、精密测量、低维材料量子调控、新型光电材料与器件的融合与创新发展;在量子技术的应用与工程研发方面,面向国家和山东省需求,实现安全高效量子通信网络、光量子器件的研发与应用;在社会职能方面,多措并举,构建量子信息与量子计算高层次人才聚集高地,培养量子信息与量子计算领域专业人才。工程研究中心在实验上先后制备了当时最高亮度的三光子广义纠缠源,验证了量子非定域性的准确性;搭建了国内领先的六光子-十二比特纠缠系统,并首次验证量子力学对定于实在论违背随比特数增加而指数增加的规律;首次实验验证了S=1/2信息熵不等式,给出了不同噪声信道环境下信息熵变化的规律,基于多光子极化关联测量实现了光子相位的精密测量等,发展了量子弱测量技术,实现量子测量参数的精确评估;构建了多方高效量子通信网络,实现了量子信息的非定域分发与抗噪能力研究等。工程研究中心在加强攻克量子科技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将致力促进量子科技核心技术产业化落地,实现量子技术在量子雷达、量子芯片、量子手机、量子通信、量子网络等领域取得创新性突破,并实现相关技术在人工智能、边缘计算、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的融合应用。工程研究中心力争建设成为省内知名、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重点开放型工程研究中心,打造成为区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新技术工程应用示范基地。
2024-10-25先进光电技术与应用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于2024年7月由山东省发改委审批认定。中心由我院联合山东浪潮华光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依托潍坊地区光电产业优势,主要针对先进光电技术与应用领域面临的关键技术瓶颈,在新一代光电材料与器件的研发与应用、先进激光技术与应用、光量子技术与应用等方向开展研究。中心依托山东省光纤传感与光电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多光子纠缠与操纵高校重点实验室和山东省光量子信息与调控高校特色实验室等省市级平台,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结构合理、产业服务意识强、科技成果转化经验丰富的人才队伍。人才队伍依托山东省“光电信息技术”青创团队、山东省“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技术”青创团队和山东省“量子物态科学与技术”青创科技计划团队等五个省级人才与创新团队,现有固定研发人员65人和管理人员4人,其中包括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2人、山西省“三晋学者”2人、潍坊市鸢都产业领军人才1人、潍坊市“鸢都学者”2人、潍坊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潍院学者”2人、“潍院杰青”8人,“潍院优博”6人。学科学术队伍水平高、年龄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人员组成涵盖学科发展所需方向。中心现有实验仪器设备6600余台套,仪器设备价值5700余万元,实验室面积4200平方米。拥有X射线衍射仪、场发射扫描电镜、飞秒脉冲激光器、成像单色仪、SPS放电等离子热压烧结系统(高真空)、热电器件测试系统、稳态-瞬态荧光光谱仪、真空磁控溅射退火仪、电动微米平移台、单光子探测器系统、Cary Eclipse分子荧光光度计、Horiba FL3C-1UltraFast时间分辨荧光光谱仪,莱卡偏光显微镜、奥林巴斯倒置研究级荧光显微镜、Horiba模块化iHR550成像光谱仪、Agilent色谱质谱联用仪、高速计算机等大型仪器设备。近年来,中心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9项,横向项目70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0余篇,授权国家专利42项;实现成果转化20余项。中心在新一代光电材料与器件的研发与应用、先进激光技术与应用、光量子技术与应用等领域开展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攻关、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工程化示范及产业化转化等工作,促进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和科研成果产业化,突破重大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点产业发展中的共性关键技术瓶颈,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产业化咨询和技术服务。
2024-07-12山东省光纤传感与光电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山东省“光学重点学科”和山东省“多光子纠缠与操纵”重点实验室,于2018年12月由山东省科技厅审批认定。中心“立足潍坊,面向山东”,依托潍坊市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光电产业地区优势,主要开展智能光纤传感与光电信息领域的科学、技术及工程研究,形成了光纤传感技术及光纤传感器的开发,光电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和光量子技术及应用3 个具有鲜明特点的工程技术研究方向。中心依托山东省“光电信息技术”、“量子调控与量子技术”和“量子物态科学与技术”3个省级人才和科研创新团队和潍坊学院“量子信息技术”、“光电技术及应用”2个科研创新团队,拥有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富余创新、产业服务意识强、科技成果转化经验丰富的创新队伍人员50人和稳定、水平高的工程技术研究和管理人员5人,包括中组部“万人计划”1 人、省级“创新团队负责人”3人,潍坊市“鸢都学者”1人,潍坊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3人,潍坊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潍院学者”1人, “杰青”8人, “优博”6人。研究中心现有良好的实验条件和科研环境,实验室面积2000 多平方米,各类仪器设备1800 多万元,拥有矢量网络分析仪、矢量信号发生器和微波系统放大器、飞秒激光系统、稳态-瞬态荧光光谱仪、真空磁控溅射退火仪、电动微米平移台、单光子探测器系统、Cary Eclipse分子荧光光度计、Horiba FL3C-1UltraFast时间分辨荧光光谱仪等大型仪器设备100余台套。矢量网络分析仪近年来,中心已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山东省高校科技计划项目等各类科研立项70多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200多篇被SCI/EI收录;取得各类专利、鉴定成果30多项;获省、市科技进步奖、省优秀科研成果奖、省优秀教学成果奖等奖励20余项。矢量信号发生器中心围绕智能光纤传感与光电信息领域,根据光纤传感、量子信息与光电技术行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以、行业标准与产业技术政策,以市场为导向,开展应用性和前瞻性研究,带动光电产业快速发展,从而提高我省光纤传感技术、量子技术、光电技术与光电产品在全国甚至全球市场核心竞争力。同时加强市场调研和发展研讨,积极掌握国内外同行科技发展动态,捕捉适合企业产品发展的市场信息,着眼于解决重大关键技术问题,依托技术中心整合全校智力资源与企业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相结合的合作研发平台。注重技术储备、产品储备以及人才培养,加强发展专利、品牌等知识产权工作,努力将光纤传感与光电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成为山东省光电行业内集产品研发、科技创新、信息交流、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等多项职能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科研和推广平台,为我省乃至全国新动能转换及产业升级转型提供有力支持,并在全国形成一定影响力。微波系统放大器
2024-07-04山东省光量子信息与调控实验室源于2008年山东省科技厅批准筹建的省市共建实验室,是省内最早从事量子信息科学实验研究的实验室,2017年获批为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022年获批为山东省高校特色实验室。实验室形成了多光子纠缠体系的制备与操纵研究,基于多光子纠缠技术的量子通信、计算与精密测量应用研究,低维量子体系调控与实验研究3个具有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实验室先后实现了四光子-八比特超纠缠制备与度量,六光子-十二比特超纠缠源、量子弱测量和多比特光量子计算应用、非线性光谱测量与应用等实验平台搭建,建成了具有良好条件和较高水平的科研与人才培养基地。中心依托山东省“光电信息技术”、“量子调控与量子技术”和“量子物态科学与技术”3个省级人才和科研创新团队和潍坊学院“量子信息技术”、“光电技术及应用”2个科研创新团队,拥有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富余创新、产业服务意识强、科技成果转化经验丰富的创新队伍人员30人和稳定、水平高的工程技术研究和管理人员3人,包括中组部“万人计划”1 人、省级“创新团队负责人”3人,潍坊市“鸢都学者”1人,潍坊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3人,潍坊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潍院学者”1人, “杰青”8人, “优博”6人。实验室现有良好的实验条件和科研环境,实验室面积1000多平方米,飞秒脉冲激光器、单光子计数系统、电动微米平移台、单光子探测器系统等大型实验仪器40余台套,资产总值超过1500万元。实验室曾实验制备了最高亮度的三光子广义纠缠源,验证了量子非定域性的准确性;搭建了国内领先的六光子-十二比特纠缠系统,并首次验证量子力学对定于实在论违背随比特数增加而指数增加的规律;首次实验验证了S=1/2信息熵不等式,给出了不同噪声信道环境下信息熵变化的规律,基于多光子极化关联测量实现了光子相位的精密测量等,发展了量子弱测量技术,实现量子测量参数的精确评估;构建了多方高效量子通信网络,实现了量子信息的非定域分发与抗噪能力研究等。在理论和实验基础研究方面,面向国际学术前沿、紧跟量子学科发展,实现多光子纠缠与调控、精密测量、低维材料量子调控、新型光电材料与器件的融合与创新发展;在量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工程研发方面,面向国家和山东省需求,实现安全高效量子通信网络、光量子器件的研发与应用;在社会职能方面,多措并举,构建量子信息与量子调控高层次人才聚集高地,培养量子信息与量子调控领域专业人才;在合作共建方面,与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本着“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全力合作,力争实验室成为量子信息领域国家级创新平台的重要研究力量。
2024-07-04山东省多光子纠缠与操纵重点实验源于2008年12月山东省科技厅批准筹建的省市共建省级重点实验室,依托于山东省光学重点学科,2017年3月获批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主要开展量子通信基础及应用领域的前瞻性研究,形成了多光子纠缠体系的制备与操纵研究,基于多光子纠缠技术的量子通信、计算与精密测量应用研究,低维量子体系调控与实验研究,光电信息技术及应用研究4个具有鲜明特点的学术方向,建成了具有良好条件和较高水平的科研与人才培养基地。实验室现有团队成员28人,包括教授5人,副教授13人,全部为省青创团队,省科研创新团队和市“鸢都学者”岗位团队成员。实验室科研人员全部具有博士学位,12被山东科技大学、曲阜师范大学等聘为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近年来在Physics Review A,Scientific Reports,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国内外期刊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30余篇,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省部级以上课题37项、市厅级科研项目30余项、横向课题项目21项。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1项,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3项,潍坊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为区域科技、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实验室拥有良好的实验条件,先后建成了四光子-八比特超纠缠制备与度量,六光子-十二比特超纠缠源、量子弱测量和多比特光量子计算应用、非线性光谱测量与应用等实验平台,拥有各类仪器设备总值2000多万元,包括先进的飞秒激光系统、八比特光子纠缠源、十二比特光子纠缠源、电动微米平移台、单光子探测器系统等大型仪器设备37台套。实验室在理论和实验基础研究方面,面向国际学术前沿、紧跟量子学科发展,实现多光子纠缠与调控、精密测量、光电信息技术的融合与创新发展。实验室面向国家和山东省需求,实现安全高效量子通信网络、光量子器件的研发与应用;在社会职能方面,多措并举,构建量子信息与量子调控高层次人才聚集高地,培养量子信息与量子调控领域专业人才。
2024-07-04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过去的五年,是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改革创新、继往开来、开创新局的五年,是凝心聚力,积极奋进,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坚持党建统领 干事创业赋予新动能学院实施“党建领航”战略,始终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实施“一支部一特色”工程,先后获评全国样板支部、全省样板支部、市级过硬党支部与五星级支部,实现国家、省、校三级4项党建“双创”项目有序推进格局;聚焦破解党建业务“两张皮”难题,创新推行了党总支“12365”党建工作法、基层党组织“12357”工作法、党员发展“三推三审”工作法,探索了“四抓四促”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凝练打造了党员博士服务团“三进三服务”、量子党员突击队、“量子志愿者服务队”“量子大讲堂”“学习加速度”等党建工作品牌;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开展“担当作为出彩型好党员”评选,30余人次榜上有名,先后涌现了学校抗疫六博士之一的省级样板支部书记韩锴博士、自费为学生购买考研真题、获省青教赛一等奖的好军嫂高娟娟博士、坚持学生工作无小事的省级优秀辅导员金波昌博士等一大批既是党员先锋,又是业务骨干的先进典型。在学院中心工作中,党员贡献率超过80%,生动诠释了“一个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座堡垒”。聚焦核心竞争力 科研工作取得新突破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学院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科研项目30项,市厅级项目13项,到账纵向科研经费796.2万元。与企业签订横向课题项目52项,到账研发经费3684.75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00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80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3项,荣获中央军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山东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潍坊市自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三等奖各2项。先后承办山东科学大讲堂、山东省原子与分子学术会议、山东省低维纳米材料会议、山东省物理学会年会、山东省物理竞赛组委会、鸢都学术论坛等多场学术会议。按照学校统一规划积极开展电子信息硕士学位点培育与申报工作,有15名教师受聘为曲阜师范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17名联合指导的研究生顺利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发挥“头雁”效应 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学院在山东省“十一五”、“十二五”“光学”重点学科基础上持续推进高水平特色学科建设,以量子信息、光电信息技术、新型光电材料与器件为核心领域凝聚研究方向,打造科研创新团队,近年来,新增山东省“光纤传感与光电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光量子信息与调控”高校特色实验室两个省级科研平台,潍坊市“光电信息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和“新型能源转化材料及器件研发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两个市级科研平台。获批山东省“光电信息技术创新团队”和“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技术”高校青创人才引育计划团队、山东省“量子物态科学与技术”高校青创科技支持计划团队三个省级人才与科研创新团队,“量子信息技术”和“光电技术及应用”两个校级科研创新团队。实施教学质量提升工程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打开新局面积极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战略,新增电子科学与技术(智能硬件)和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移动通信)两个校企合作培养方向。2019年物理学专业与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两个专业被评为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同时又是省特色专业、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立项专业和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2022年物理学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光学、固体物理2门课程获批山东省本科一流课程,固体物理课程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示范课,通信原理、普通物理等8门课程获批山东省高校在线开发课程平台上线课程;《大学物理实验》教材获批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电路与电子技术》教材获批山东省高等教育一流教材;获批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项,山东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1项。教师在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第五届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山东赛区一等奖1项,首届山东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落实人才强校战略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获得新成效近年来,学院共引进博士学位教师37名,硕士学位教师11名,教职工总数达到104人,其中专任教师86人,正高职称6人,副高职称3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8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7%。引进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人、山西省“三晋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优秀人才2人,培养潍坊市“鸢都学者”2人、潍坊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获学校人才支持计划18人,其中潍院学者“特聘教授”2人,“杰青”支持计划人选6人,校优青计划支持人选7人,优博支持人选3人,人才梯队进一步充实合理。选派47名教师通过国内外访学、高端人才服务企业计划、企业挂职锻炼、专业课程培训等方式完成教师培训进修,共新增“双师型教师”39人,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取得积极成效。聚力学生成长成才 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新高度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努力构建三全育人工作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育质量。近年来,学院团总支获评“先进团总支”3次、“红旗团总支”2次,学院辅导员聚焦职业化、专业化发展,获得省级以上单项奖励13项,发表党建理论文章或大学生思政论文12篇,专著1部,1人获评山东高校优秀辅导员,1人在省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获奖,1人获省辅导员工作论坛论文组一等奖。学院注重以学生创新带动综合素质提升,学生获“互联网+”大赛省级银奖1项、铜奖6项,获“挑战杯”竞赛国家级铜奖1项、省级银奖3项,获国创训练计划项目30项,获电子设计大赛等各类学科竞赛奖项400余项。学院重视学风建设,学生考研录取率由五年前的15%逐步提高到近五年的平均30%,省级以上单项表彰奖励或综合性表彰奖励90项,1个团支部进入2022年度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TOP100榜单,1名同学获评2022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中青网等多家校内外媒体发稿160余篇,获评国家级社会实践优秀团队1支、省级社会实践优秀团队9支、省级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9名。展望未来,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同心协力、科学谋划、踔厉奋发,努力成为潍坊学院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的排头兵,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伟大使命中,续写新篇章、再创新辉煌!
2024-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