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考研故事
姓名:崔颖
专业:通信工程
报考院校:山东师范大学
一、初试备考经验
1. 数学(数二)
我从近四月份正式开始学习,高数跟随武忠祥老师,他的讲解清晰易懂。第一遍注重打牢基础,遇到不明白的知识点很正常,后期强化阶段会深入讲解。我用资料附赠的基础小册子做了基础题,未做660,仅完成部分880,很多题目确实需要等强化后才能掌握。
线性代数基础跟随李永乐老师(资深老教师,基础讲解扎实),但线代技巧性强,听完基础后多数题目不会做是正常现象,需先夯实基础再进入强化。我前期投入时间较少,直到期末才结束基础阶段,大家不要学我。暑假开始强化,线代强化仍跟随李永乐老师,但做题仍有困难,后来在B站发现博主“没咋了”,他擅长总结零散知识点、讲解做题技巧,听完后才掌握复杂题目;另一位老师“kria”的课程评价也很好,大家可根据喜好选择(两位均侧重技巧讲解)。
强化后进入真题阶段:08-14年真题按题型分类做(包含数一数二数三同类型题,网上有分类真题售卖),做完对答案、看讲解(听B站李艳芳老师的真题讲解,听懂后做标记,次日继续练习),以此掌握各类题型的解题思路。15年及以后的真题按整套做,上午8点至12点多/1点完成一套(做题、对答案、听讲解),遇到不会的题思考片刻后跳过。留近几年真题后期模拟,模拟题只做了李林6+4(若目标分数较高,建议多做模拟题),B站“没咋了”对李林模拟题的讲解很清晰,推荐观看。最终真题和李林模拟题做了三遍,不会的题反复听,第二、三遍仅做第一遍不会的题。刚开始分数可能不高,但越练越熟练(此方法适合对高数要求不高的同学,冲刺120-130分需多做模拟题)。
2. 英语二
记单词是核心,需贯穿全程,可利用中午或晚上学累时记,先记高频词(便于做阅读),记完一遍后再全面复记。
阅读从五月份开始,每天1-2篇,写在纸上后可请朋友帮忙对答案(或自己对,但不要看着选项对,避免二刷时记住答案)。我未看语法课,基础差的同学可补充学习。阅读技巧听颉斌斌老师,新题型听刘琦老师,两者讲解都很好。因英二阅读题量不足,我刷了两遍英一、三遍英二。
作文建议考前两个月开始练习,从真题入手:先自行构思,再对照答案总结,梳理每种类型的写法,最好背过真题范文以便套用。我看了monkey老师的作文技巧课,但其内容应对真题不够,仍需多练多写。
3. 政治
马原部分听徐涛老师的课(十月份开始,后期因时间紧张未听完其他部分)。选择题可多刷小程序,刷多了会有题感;常翻背诵手册,后期腿姐会在微信公众号直播划重点、讲解核心知识(也可看B站回放,缩小背诵范围)。
肖八出来后重点做选择题,我通常晚上做,标记错题,次日早上背解析后再做,反复巩固;腿姐、徐涛的模拟卷也只做选择题。肖四出来后开始背大题(选择题需每天坚持背),我背的是B站博主大牙的精简版(内容较少),也可多读原答案学习答题思路。但按25年情况,仅背肖四不够,需同时背诵手册上的大题,时间紧张则多读几遍。
4. 专业课(吴大正《信号与系统》)
跟随谷哥学习,他的讲解不错,建议最晚暑假开始,课后题需全部做完(B站有吴大正课后题讲解)。前期未确定院校也没关系,谷哥讲的多为各院校共考的基础内容,偏难知识会特别说明,可按需选择观看。
一轮学习后开始做真题,至少刷三遍;后期有分类强化课,可针对性收听。进度快的同学可做小马哥的960,同时建议仔细过一遍课本,避免遗漏偏题。信号与系统难度不大,循序渐进就能学好。
二、复试与调剂经验
1. 复试
复试准备的一个月比初试更煎熬,建议提前准备简历、自我介绍及英语和综合面试的问答(英语和综合面试常围绕简历,常规英语问题也需准备)。不要像我一样准备过晚,会非常累。若感觉初试发挥不差,寒假开学后无需等成绩即可开始准备,同时复习大学课程基础知识。
面试问题难以完全准备,关键是不怯场、有礼貌、自信。大学期间多参加科研竞赛项目,对面试很加分(我因缺乏相关经验,被老师问及竞赛项目时无法作答,导致面试分低,一志愿未录取)。
2. 调剂
我报考的专业有联合培养方向未招满,便重点准备该方向,最终成功录取。调剂选专业时,若一志愿非985/211且分数不高,建议备选光电、电子信息等专业,新一代电子信息竞争激烈,调剂难度大(我仅收到山东师范大学的复试通知)。
调剂多为线上,主要准备英语自我介绍和问答,专业课稍作了解即可(要求一般不严格),流程约20分钟。
三、报考建议与资源分享
1. 报考建议
报考前需分析目标院校每年的报考情况(如山东师范大学该专业分数逐年升高,普通批面试最低分约310,联合培养约280)。选对专业和方向很重要,有时“考得好不如选得好”,希望大家都能顺利上岸。
2. 资源分享
课程资源可在公众号、小红书(有无偿分享)或拼多多获取;若需老师解答疑问,可报线上课。喜欢在平板做题的同学,可在公众号下载做题本,用免费的notability软件练习(微信搜“考研”相关关键词,会出现很多分享资源的公众号,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