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学院动态

把握教育发展新理念 构建人才卓育新格局

发布时间:2022-11-29

把握教育发展新理念  构建人才卓育新格局

物电学院党总支书记  贺志波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通篇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宏伟蓝图,是我们党开启新时代新征程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报告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高度,强调“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凸显了人才卓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全面理解教育、科技、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其中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挥了事关全局的重要作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朝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的新征程上,必然需要教育、科技、人才事业继续发挥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

要深刻认识新时代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历史使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把教育、科技、人才事业置于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纳入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强调加快建成教育、科技、人才强国。根据这一重大战略指引,教育、科技、人才强国建设及其他强国建设协调推进,必将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要准确把握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的相互关系。新时代10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在此基础上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为此,党的二十大报告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大局,强调要全面深入实施“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的重大战略。总体上看,教育优先发展,重在夯实人力资源深度开发基础;科技自立自强,重在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创新;人才引领驱动,重在巩固发展优势赢得竞争主动,三者既相互融合又各有侧重,要统筹谋划、协同前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人才支撑和知识创新贡献。

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是新时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重要举措,是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战略部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坚定不移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百年风云激荡,奋斗铸就辉煌,无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始终重视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从干部军队政治文化教育、工农群众扫盲到完善现代教育制度,从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到健全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相互配套的政策体系,在自主培养人才、汇聚各方人才、团结引领人才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优良传统。从成立之初的“小小红船”到当今的“巍巍巨轮”,从50多名党员发展到9600多万名党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披荆斩棘、艰苦奋斗,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党领导的人才事业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全局性作用,这一优良传统在新时代新征程将继续发扬光大。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具有更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国之命脉,重在人才。当今世界,人才资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人才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要素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党的二十大报告进而强调:“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这表明,如果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如果没有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难以顺利实现。再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正式我国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的战略选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需要将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落到实处。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对人才数量、质量、结构的需求是全方位的,满足这样庞大的人才需求必须主要依靠自己培养,提高人才供给自主可控能力。”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确定的总体要求,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就是在国内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环境下,更加重视自主培养多层次多样化人才,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使人才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就是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布局合理和协调发展,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加强人才国际交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就是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求新若渴,不拘一格,把各方面优秀人才聚集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引导广大人才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特别是要健全让青年人才安身、安心、安业的保障制度机制,更好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力。

三、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构建人才卓育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不仅要培养研究型人才,也要树立应用型办学理念,培养青年一代适应社会需要的技能。”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是落实全国、全省引导地方本科院校转型部署的重大举措,是适应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提升综合办学实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作为地方本科院校,要坚持扎根地方、立足应用、面向需求、服务社会,牢牢抓住战略规划、学科专业建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关键环节,高标准建成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激发“弯道超车”新动能。要把握用好国家、省重大战略赋予的难得机遇,着力在“一带一路”、乡村振兴、创新驱动发展、制造强国、碳达峰碳中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等方面积极贡献力量。

建设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实现教育教学提质升级。要加快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完善现代产业学院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积极探索产业学院新形态,打造人才培养新品牌。要加快应用型专业集群发展,提高应用型本科专业占比,推进专业认证工作,加快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要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坚持招、培、就一体化质量监控,加强大学质量文化建设,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聚焦职业胜任力评价、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和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持续提高培养质量。深入实施就业“一把手”工程,加大就业指导力度,完善职业规划课程,促进学生更高质量更加充分就业。

完善全环境育人体制机制,实现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提质升级。要深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四史”教育,促进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牢“四个自信”;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建立大学生诚信制度;加强对网络文化作品的创作引领,提升网络育人实效。要健全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强化榜样引领示范作用;以严格考评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学生管理制度体系,加强行为规范引导;大力建设创客空间和实习实训中心,搭建多样化实践平台,扩大创新创业竞赛参与度,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更多更好便利条件。要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师资队伍,组建优势学科专业等学术团队,推进人才团队化培养;加大校企人才双向流动力度,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为教学育人、科研育人奠定坚实基础。要设立心理健康公共必修课,推进心理健康中心和二级辅导站建设,配足配强专职工作人员,加大特殊群体学生工作力度;健全资助育人体系,用足用好各类奖助学金;推进思政公寓、文化公寓、平安公寓和智慧公寓建设,提升服务育人水平。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536-8785608

地址:山东省潍坊市东风东街5147号

邮政编码:261061

潍苑物电

潍物先锋公众号

Copyright © 2005-2022

版权所有:潍坊学院

鲁公网安备 37079402000792号

鲁ICP备050023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