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感恩之心,帮助潍坊学院大学新生树立帮助他人、奉献爱心的志愿服务意识,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量子志愿者服务队在2019年10月19日于潍坊学院弘德书院举办“无偿献衣物,真情暖人心”大型军训服回收活动。军训生活结束,伴随大一新生十几天的军训服如何安置成了一个问题,新生们弃之不舍,留下又占据空间,军训服回收活动,让军训服有了一个能继续实现它的价值的归处。周六早上,集合于弘德书院11号公寓的志愿者们开始了搬桌椅、搬宣传板、找场地等军训服回收的准备工作。值班的志愿者们满怀热情,有人接军训服,有人整理军训服,有人帮助捐献军训服的同学登记、签到,捐献军训服的大一新生从早上的寥若星辰,到中午的熙熙攘攘,同学们的爱心像这一天的太阳热情奔放,用自己的力量,奉献着自己的爱心。前来捐献军训服的同学们络绎不绝,旁边场地的工作人员也来看看我们的工作情况,“你们军训服要送到哪里啊?”“送给工地上的农民工叔叔。”志愿者回答道,他们看着大学生们的行动,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军训服在一件一件的增加,志愿者们都会按顺序,把衣服折叠好单独包装,鞋子、腰带、帽子等分开整理,点点滴滴无不体现着志愿者们的爱心细心。一天的军训服回收活动结束之后,志愿者们等来了提前联系好的农民工,帮助农民工们把军训服装上车,农民工们连连道谢,并叮嘱志愿者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志愿者与农民工们合影留念,结束了一天的军训服回收活动。迷彩传递爱心,旧衣奉献温暖,回收的军训服如数捐给了农民工叔叔,同学们的爱心之举也将为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带来冬日的温暖。此次活动强化了潍院学子节俭意识,帮助同学们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加强了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传递了志愿服务精神,养成了志愿服务意识。撰稿人:郭子佳审核人:赵小倩指导老师:王振国
2019-10-21中国青年网潍坊8月9日电(通讯员赵小倩)7月19日,潍坊学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圆梦教育”社会实践服务队前往茹家庄小学,开展为期15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延续着七年支教的传统。茹家庄小学位于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五井镇西南, 因四面环山、交通不畅,教育基础相对薄弱。为帮助学生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感受快乐,“圆梦教育”社会实践服务队启动“圆梦大使”公益项目,启迪和支持当地留守儿童和贫困户子女筑梦圆梦,助力精准扶贫。“圆梦大使”项目就是保证一个或者多个志愿者对应一个学生及其梦想实施“一对一”“多对一”长期人财物帮扶,解决学生在生活中碰到的学习、生活、成长等方面的问题,让每名学生成为追梦人,让每名志愿者当上“圆梦大使”。图为实践队员们组织第一次全体学生会议,孩子们一脸欣喜地听实践队员袁宏涛为学生讲解“圆梦大使”项目的相关事宜。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丁玉宽 摄图为实践队员张景皓作了简单介绍后马上就有一群喜欢他的孩子追着他,并与他愉快的交流着。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丁玉宽 摄在实践队员张娇举着号码牌和自己结对的学生们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杜晓丽 摄图为小朋友们向实践队员赵小倩请教作文书写。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景皓 摄图为两位小朋友与实践队员一起嬉笑玩耍,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杜晓丽 摄图为小朋友马玉洁在受到实践队员赞扬后,灿烂的笑着。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汪文洋 摄图为小朋友马浩然让实践队员丁玉宽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以便随时联系。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景皓 摄图为何林芝、王瑞阳两位小朋友和实践队员王通一起将自己的小小心愿写在纸飞机上,准备一起放飞。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梁淑蕾 摄图为小朋友陈美如与实践队员牟辛蓓一起玩吹气球的游戏。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娇 摄图为“圆梦教育”社会实践服务队的志愿者们的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赵小倩 摄
2019-08-24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从指尖溜走。我已经是第二次参与暑期社会实践了,而两次的感受又完全不同。去年夏天,我作为一名队员来到了潍坊市安丘市柘山镇的一个小山村,生活条件很艰苦,停水停电的日子仿佛历历在目。今年来到茹家庄,生活条件亦是如此,于我而言,这早已是成为一种习惯。图为支教团队队长(中)与两位队员交流工作安排。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丁玉宽 摄从队员到队长,我要学习的还有太多太多去年夏天,作为队员,我只需要听从队长的安排,将队长安排的工作都做好就可以,不需要考虑太多问题,甚至还会有大把时间去休闲娱乐。而作为队长,我要学会的东西太多太多了。7月18日,我带着十五名队员踏上了来山区的公交车,一路上我心里非常忐忑,害怕会有这样那样的意外发生,但好在一路畅通,我们顺利到达学校。到达后的每一天都精心制作着未来一天的工作计划,或许稍有不慎,就会冷落了某个队员,就会让事情搞得一团糟。作为队长,我知道,我要具备的不只是统筹安排的能力,还有团结好每个队员,维持整个队伍的和谐关系。短短几天,我彻底地了解我每一个队员。他们会对这里的条件有所抱怨,会后悔当初下了来这里的决定,会觉得如果不是来社会实践,我们都会在家里吃西瓜吹空调。这些对于作为第二年参与三下乡的我来说,我都能理解。而我能做的,就是通过安排工作,让他们更好的在这里生活十五天。我是那个醒的最早,平时嘟囔最多的女孩子,队伍里年龄比我大的有很多,但我反而像个大姐姐一样,伪装的很成熟,妥当。我也会焦虑,但我不敢在他们面前暴露我自己,坚强地伪装着自己,因为我知道,一旦队长垮了,整个队伍都会垮。我是一个好队长,我也有一群好队员我很庆幸拥有一群好队员,我们的团队太庞大,或许在工作完成方面他们还不够好,但我知道,他们在认真听我安排每一项计划,在努力做好我安排的每一件事。我的一个队员曾经跟我说:“姐,你有工作直接安排我就行,我一定让你放心。”他可能不知道,就这样一句话,能让我开心很久,能让我坚持下去,继续带领团队闯一闯。一群来自不同地方的兄弟姐妹汇成一家,大家生活在一起半月,感情早已超越朋友,我们是家人,对,我们就是家人。有一天,我走进男生宿舍,外面天气很凉爽,我的队员们却在屋里无所事事,在打游戏,在追剧。当时说不上来有多失望和难受,瞬间感觉胸口有阵阵剧痛。这是我第一次对这群家人生气,但好在在我训过之后,大家又重回岗位,继续工作。我对他们的感情很复杂,对他们的期望值很高,我曾经觉得他们永远不会让我失望,因为他们很优秀。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况且是一群刚刚步入大学一年的“孩子”呢,他们的经历不如我多,我又怎能过分要求。队长就是要一步步去引导,做他们社会实践的老师。图为志愿者们拿着行李初次来到茹家庄小学。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金宇 摄参与了两次社会实践,身边没有老师,生活起居都是自己去计划,这足以让我长大,成为一个真正的“成年人”。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我是队长,我有带领好大家的义务。社会实践,让我们学会很多,让我们相约“成年”。(通讯员 赵小倩)
2019-08-24中国青年网潍坊8月2日电(通讯员汪文洋)沿着前七年的光辉足迹,潍坊学院“圆梦教育”社会实践服务队再一次来到茹家庄小学开展为期15天的支教活动。茹家庄小学位于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五井镇西南, 因四面环山、交通不畅,教育、教学基础相对薄弱。连续八个暑假,志愿者们扎根于此,围绕“七彩假期”的主题,通过德、智、体、美、劳五大主线,为小朋友们开设各项趣味课程,帮助学生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感受快乐,助力精准扶贫,启迪和支持当地留守儿童和贫困孩子筑梦圆梦。为响应“教育兴农”号召,服务队在茹家庄小学设立了“七彩”课堂,更深层次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7月19日,“圆梦教育”社会实践服务队再次为孩子们开展“七彩”课堂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快乐,增长知识。志愿者贾洪飞为孩子们普及俄语字母,并把日常用语教给孩子们。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赵小倩 摄马择优小同学在认真的将课堂所学的俄语记在笔记本上。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汪文洋 摄在课堂上,志愿者杜晓丽向孩子们讲解“biang”字的结构,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梁淑蕾摄志愿者贾洪飞与马玉洁进行课间沟通交流,并且马玉洁同学露出了腼腆的笑容。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汪文洋 摄课余时间,志愿者们与孩子们一起玩游戏。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丁玉宽 摄一向腼腆的贺筠祺小朋友在志愿者的开导下,在认真写着自己憧憬的未来。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娇 摄书法课上,课下调皮捣蛋的贺霖志小朋友也在一本正经地向志愿者杜晓丽虚心请教拿笔姿势。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梁淑蕾 摄硬笔字写的不够标准的马浩然小朋友向志愿者杜晓丽请教,杜晓丽为孩子们亲自示范写字,纠正书写。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牟辛蓓 摄志愿者汪文洋与姜秀雯小同学一起玩“1+1”的游戏,彼此露出了开心的笑容。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泽宇 摄
2019-08-247月18日,潍坊学院“圆梦教育”社会实践服务队来到临朐县茹家庄小学开展为期15天的“七彩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个农村小学,聚集了大量的留守儿童,他们假期时来到这里,相互陪伴,一起学习,志愿者们帮助孩子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感受快乐,助力精准扶贫,启迪和支持当地留守儿童和贫困孩子筑梦圆梦。图为手工课后孩子们和志愿者一起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丁玉宽 摄图为英语口语课上,志愿者引导孩子到讲台上写下自己学会的口语句子。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丁玉宽 摄图为志愿者和孩子一起展示并讨论自己心中的祖国绘画。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丁玉宽 摄图为上课时,马泽优小朋友主动起立回答志愿者的问题。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丁玉宽 摄图为毛玉洁小朋友向志愿者吐露心声,志愿者认真聆听并进行开导。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丁玉宽 摄图为志愿者辅导孩子们做功课。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丁玉宽 摄图为志愿者与孩子一起玩吹气球的游戏。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丁玉宽 摄图为志愿者与孩子进行掰手腕比赛。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丁玉宽 摄
2019-08-247月26日,潍坊学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圆梦教育”社会实践服务队来到临朐县茹家庄,走访调研新中国成立以来村民生活情况的变化。幸福生活从苦难中来 走进茹家庄,第一眼看到的是一位白发奶奶,奶奶很热情地跟我们交谈起来,经过一番询问,得知奶奶今年七十八岁高龄,新中国成立之时刚好八周岁,奶奶说道“我那时候虽然年龄不大,但也记事了,新中国给我们带来了幸福生活,让我们摆脱了苦难。”说着,奶奶眼眶微微湿润,“我十六岁的时候我母亲就去世了,父亲独自抚养我们姊妹五个十分困难,吃不饱,穿不暖,好在有党的领导,才能勉强生活。”奶奶在这七十年里经历了很多苦难,没上过学,不会什么华丽的词藻,记得奶奶说过最多的字眼就是好,感谢党的领导,嘴角微微上扬,一言一语都表达着对党的感谢,一举一动都透露着对党的感恩。在后来的沟通中,奶奶说到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没有污染,一眼望去整个村子都是干净整洁的,让人心情舒适,一切都越来越好。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七十年里披荆斩棘,七十年里风雨兼程,这七十年的伟大变化,已被每个华夏儿女铭记于心。国家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村庄更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志愿者们采访村口赵奶奶有关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村庄村民生活的变化。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泽宇 摄美满生活在对比中看 沿着路往村子里走,在门口坐着的是三位奶奶,志愿者们热情与她们打招呼 “奶奶,您好,您觉得新中国成立以来,咱们村子都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呀?”志愿者赵小倩问道。“村子肯定是越变越好了呀,想想土地改革,想想农民补贴,看看这么宽敞的水泥路……”奶奶的回答言简意赅。“那个时候我们还用过粮票,还是计划经济,粮食很缺啊”,奶奶语重心长地说道,“现在都变着花样吃,花样少了都不愿吃呢,你说生活美满不美满?”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粮票慢慢退出历史舞台,吃的、穿的、用的等等都不再用计划,不再用票。新中国成立以后,百姓的生活是越来越好,从下雨天“和稀泥”的土路到现在宽敞流畅的水泥路;从破烂不堪的小茅屋到现在的漂亮牢固的二层小楼;从上不起学到九年义务教育;从吃不饱到减肥茶;从笔墨书信到智能手机;从遥望天空到载人航天……七十载的沧海巨变,让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人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一天比一天热闹。志愿者们与在外拉家常的奶奶就现在的美好生活展开热烈的讨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通 摄美好生活从奋斗中来 傍晚,村里那一排排高大的杨树下总会聚集许多人,有些老爷爷在谈心、下棋;小朋友们在这里嬉戏玩耍,到处充满了欢声笑语。志愿者们随机采访了一位先生,经了解,王先生今年五十多岁,尽管岁月在他的脸上留下了一道道沟壑,但仍然遮掩不住他神采焕发的风貌。采访过程中,王先生提到家乡变得越来越好,村子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好,村民都住上了平房,村里也通了自来水,大家对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最后,王先生语重心长地嘱咐志愿者们,你们是国家的栋梁,国家的未来是靠你们这些年轻人的,在大学里好好学习,将来为国家做贡献,带领大家奔小康!志愿者们暗下决心,我们不会辜负您的期望,一定会奋斗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路上! 回去的路上,志愿者王泽宇感慨道:“现在的幸福生活真的是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并为以后的美好生活努力奋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感触良多。习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通过这次调研让志愿者们更加深刻的理解了这句话,作为新时代大学生,要树立高远的志向,把个人的奋斗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结合在一起,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丰富多彩。(通讯员 赵小倩)
2019-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