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学院大学生参观茹家庄村史馆:留住乡愁,激活记忆

发布时间:2018-08-31

一个村子的村史馆见证着村落的变迁与文化的发展。为了更好的了解茹家庄的变迁,8月8日,潍坊学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圆梦教育”社会实践服务队来到了茹家庄村的村史馆。

走进史馆,文化继承

茹家庄村史馆于2018年农历5月17日建成,位于五井镇政府驻地西南3.5公里处。茹家庄现有人口六千三百余人,均为汉族,为临朐县第一大村。村史馆分为图文资料、实物展陈、荣誉展示三大部分。

走近村史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仿照几十年前样子的老大门,高高的门槛昭示着家族的旺盛。在门旁有一株古槐模型,其原型是村内马家桥旁边的老槐树,据了解,古槐种植于明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直到今天,仍旧枝繁叶茂。古槐下,是一口民国时期的井台,名为前河井,井深五丈四尺,旁矗那时的石碑,上书“涌泉旺井”字样。

茹家庄村史馆大门口的古槐与古井。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孙路冲 摄

物质文化,坚守留存

在与村史馆负责人的交谈中,志愿者门了解道,村史馆有三大部分,其中一部分是收藏了很多过去的农用工具和生活用品。能够让孩子们知道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激励孩子们们努力学习。第二部分里面记录了很多村里的能人、当地创业者和很多村里的大学生,这能够增加了村里中的文化自信,最重要的是为孩子们做了一个好的榜样。最后一部分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是这里记录了当地和当地人的革命事件当时这里也是一个革命根据地。此次探访最重要的便是对这些红色经典的探访。


贺大爷为志愿者们讲解村史馆内存放的老物件。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潇摄

人杰地灵,才人代出

茹家庄村史馆的负责人房大爷带领志愿者们重点参观了资料记录区。在参观时,志愿者们发现,茹家庄虽然是隐匿于丛山之间的一个小村庄,但它却具有着浓厚的红色文化。在村史馆的墙上挂满了从古至今,出现的各类英雄,例如,清光绪年间出廪生薛鹏林,出武秀才胡殿甲,直到近代,革命信仰红色传承,有着投身辛亥革命,参加过护国讨袁和北伐战争的贺对廷、解放军第46师师长贺钫等将领,他们的英勇、善战星耀了这片天空。

参观过程中,房大爷将这面墙上的“红色”故事,向志愿者们徐徐道来,“在抗战时期,茹家庄就是临朐县较早的抗日根据地,在抗美援朝时期,更是有许许多多的英雄为国捐躯。茹家庄就是这些时期涌现出许许多多的革命军人,但是大多数都已经去世或者是在战争中牺牲,现在啊,仅剩有三名在世,年纪最大的都已经93岁了,他们都是历史的见证者与推进者,都是非常令人尊重的。”他的目光中带着崇敬,从上到下扫视着墙上的英雄,突然他的目光定格在最后一个名字上,嘴唇微微颤抖,“同学们看,这一位,是我的老伙计,解放战争那年他出去当兵,直到在战争中受伤后才退休回家,回村后他拒绝了村里的扶助,又拖着病体去独立团做教练,但是,现在也不在世了,我真佩服我这老兄弟,我真为他感到骄傲!”志愿者们看着墙上的英雄们,不禁对他们肃然起敬。正是有这样一位位前赴后继为祖国解放而努力的英雄们,他们在那个装备落后的年代里,用小米加步枪,为我们创立了和平、美满的新中国。

志愿者们参观村史馆,听讲解员讲解村内的名人事迹。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潇 摄


继承历史,发扬文化

房老说:“建设村史馆的建成不单单是记录村庄的历史,更能让村民通过村史馆意识到自己的文化,在村史馆和村民之间产生血脉联系,明白历史传承的价值和意义,对自己本村的文化产生认同感,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

在参观完之后,志愿者们对自己的支教生活有了全新的认识,作为支教的老师和当代大学生,应该大力发扬乡村文化,为乡村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在支教中努力将乡村文化带入课堂中,让孩子们认识自己生活区域的文化特色,增强他们的文化自豪感。

参观完村史馆后,志愿者们在门口拍照进行留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孙路冲 摄

茹家庄村史馆记录着一个村庄的重生蜕变,也是中国农村发展的一个缩影,反映出在这个大时代下的中国农村的振兴。就像村史馆的前言上写到的,把独特的乡土风情,民俗文化、人文故事记录下来,使村史馆成为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博物馆”,留住乡愁、凝聚人心的“加油站”,体验民俗、发展旅游的“纪念馆”,更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载体。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536-8785608

地址:山东省潍坊市东风东街5147号

邮政编码:261061

潍苑物电

潍物先锋公众号

Copyright © 2005-2022

版权所有:潍坊学院

鲁公网安备 37079402000792号

鲁ICP备05002364号-1